上海最近出了一套新政策,说是要给全市写字楼“大换血”。这事儿听起来挺大的,但具体改什么、怎么改,普通人可能摸不着头脑。我翻了翻文件,试着用大白话给大家理清楚。
政府这次下了狠心要动真格。先说最扎眼的——那些把写字楼分割成小块卖的开发商要遭殃了。以前有些人把一层楼画成好多格子卖,买主看不见墙都分不清自家地界。现在政策明确规定,这种“画线分房”不行了,产权必须清晰到能用手指点出来。已经分好的楼还得签合同管住,不能乱转手。我隔壁小区就有栋写字楼这么卖,以后肯定得重新整明白。
写字楼功能也要大变样。以后不是只能办公了,张江科学城的楼里能开酒店、建人才公寓,徐汇漕河泾的楼甚至能加健身房、托老所。但有个时间限制,最多只能改15年,到期后得变回办公用途。听说有人打起了主意,想趁这机会把写字楼改成网红咖啡馆赚钱,结果发现得先过政府评估关,不能乱来。
最让打工人心疼的是租金问题。政策特意提到,科技园里的厂房要是改成写字楼出租,租金不能定太高,得给创业公司留点活路。不过有些老板可能偷偷加价,到时候还得靠政府盯着。另外,写字楼里公共区域想开便利店、健身房,以前得提供房产证才能办执照,现在简化成提交测绘报告就行,店家省了不少麻烦。
政策里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,说以后建空中连廊或者绿色建筑,面积不计入容积率。简单说就是开发商建这些设施,政府不收土地钱。陆家嘴那些高楼要是都连起来,以后下雨天员工都不用淋雨赶工了。但消防标准不能降,万一有栋老楼改造时偷工减料,出了事照样得追责。
产业用地这块儿更是动了真格。以前有些工厂偷偷把车间改成写字间,现在得挨个查,违规的必须改回来。合规的写字楼如果经营惨淡,还能申请转型做养老院或者文体中心。不过得提前报备,不能说改就改。金山有个工业区的厂房最近就被查出来了,现在正愁着怎么恢复生产功能。
审批流程也简化了。500平方米以下的装修不用办施工许可证,直接备案就行。但投资额超过百万的例外,还是要走正规程序。这下小公司装修能省下不少时间,但万一有人钻空子偷工减料,出了事故责任可就大了。
政府还想着给写字楼配“管家”。鼓励国企或专业团队把整栋楼打包管理,统一招商、服务。比如漕河泾开发区有栋楼最近找了第三方团队,帮忙引进上下游企业,结果入驻率涨了三成。不过有的企业嫌统一管理麻烦,担心失去自主权,还在观望。
最后是环境这块,以后写字楼得和周边公园、绿地连成一片。黄浦江边的写字楼可能直接打通景观通道,员工午休时就能去江边散步。地下停车场也能装自动售货机、共享办公舱,但得确保不影响车辆通行。
这些新政策具体怎么执行,还得等细则出来再说。不过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写字楼不会只是写字的地方,可能变成集吃喝玩乐办公于一体的大杂烩。但能不能真的让打工族住得起、企业租得动,还得看后续怎么落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