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言】
每月花五百块,买一个工位,假装自己还在上班?这事儿听起来像段子,可它真在北京、上海、合肥悄悄火了起来。有人宁愿不睡懒觉,每天准时打卡进写字楼,坐到工位上敲键盘,就为了“看起来还在上班”。更离谱的是,还有人专门开公司出租空闲工位,美其名曰“假装上班公司”。这到底是现代版的“皇帝的新衣”,还是打工人自救的新姿势?你有没有想过,有一天我们不仅要为工作买单,还得为“看起来在工作”掏钱?
【第一高潮】
一边是网友嘲讽:“这不就是网吧包月换了个马甲?”另一边却有人拍手叫好:“我愿意付钱,只为别在家躺着刷手机。”争议直接炸开锅。有人说这是精神内耗的体现,打工人连失业都要演戏;也有人说这是市场觉醒,需求倒逼创新。可真相到底是什么?这些人真的在“假装”吗?还是说,他们比谁都认真地在“上班”?先别急着下结论,接下来你会发现,这个看似荒诞的现象,背后藏着的,是整个职场生态的悄然崩塌与重建。
【发展过程】
事情其实没那么玄乎。合肥中环城那家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老板钱先生,本职是教育机构老板,手里有几间闲置办公室。上半年刷到网上热议“付费上班”,灵机一动:反正空着也是空着,不如租出去。他把10个工位挂上网,每月450元,按季缴费,结果一周内就租出去6个。来的人不是失业装上班的“戏精”,而是正儿八经的程序员、设计师、自由撰稿人——一群在家办公效率低到怀疑人生的人。
一个程序员小伙说,自己在家穿睡衣写代码,五分钟看一次手机,一上午能干的事,十分钟就能做完,但拖到下午三点。可一坐进这个工位,旁边有人敲键盘,有人翻资料,连呼吸都带着“我在干活”的节奏,他自己也不由自主地专注起来。这哪是假装上班?这是花钱买“心流”。
不止合肥,北京望京、上海静安,早就有类似共享工位出现,价格从日租80到月租800不等。有的还配咖啡、会议室、打印服务,俨然小型联合办公空间。不同的是,它们不打“创业孵化”旗号,也不标榜“精英社群”,就直白地说:我们这儿能让你感觉在上班。
【第一低潮】
表面看,这事儿挺合理——资源闲置,有人需要,供需匹配,皆大欢喜。可反对声也来了。有人说:“这不是变相割韭菜吗?几百块一个月,够交网费和电费了,凭啥租个椅子还要花钱?”还有人质疑:“这不就是把居家办公的孤独感商业化了?”更有人担心,这种模式一旦流行,会不会反过来逼迫打工人自费“维持职业假象”?比如,公司裁员后不给赔偿,员工为了不让家人担心,自己掏钱租工位演“还在岗”?
一位失业三个月的前互联网运营坦言:“我真想过租个工位,每天出门像上班,晚上回家说加班。可一算账,房租没着落,还要额外花五百,太不现实。”对他来说,这服务不是救生圈,是奢侈品。
这也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:真正需要“假装上班”的人,往往付不起这个价;而付得起的,其实并不需要“装”,他们只是想提升效率。于是,这个模式从一开始,就偏离了大众想象的“失业者自救”,变成了自由职业者的“效率健身房”。
【第二高潮】
但真正的反转来了——所谓“假装上班”,根本不是重点。重点是,为什么那么多人在家干不了活?为什么非得去一个有别人的地方,才能进入工作状态?
答案藏在过去十年的职场变革里。2020年后,远程办公普及,多少人以为终于摆脱了通勤、打卡、办公室政治,迎来了“自由新世界”?可现实是,很多人自由了,也废了。没有边界,工作和生活混成一锅粥;没有环境刺激,大脑进入“待机模式”;没有同事的“存在感”,自律成了奢侈品。
心理学上有个词叫“情境触发”——人的行为受环境强烈影响。你在床上刷手机,大脑认定这是休息区;你在咖啡馆打开电脑,哪怕不干活,身体也会准备进入状态。而“假装上班公司”本质上,就是在贩卖“正确的情境”。它不提供工作内容,只提供“我该工作了”的心理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