刷到个新闻,直接给我整不会了!这年代,上班都要花钱了。
杭州,真是个神奇的地方,愣是冒出来一家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!听着就离谱,可人家开业俩月,已经有三四十个人,真金白银掏钱,每天花几十元,就为了去那儿“上班”!
而且,这公司还不小,整整400多平米,工位、会议室、接待室,连设备齐全的直播间都配齐了!这到底是图啥呢?
在杭州,互联网大厂扎堆,写字楼鳞次栉比,一个工位租金贵得怀疑人生。就在这寸土寸金的地界,有人愣是开了家“反内卷”公司——你不用真干活,不用KPI压身,甚至不用拿工资,就每天掏个几十块(据说跟杯奶茶钱差不多),就能拥有个“正经”工位,体验朝九晚五的“职场生活”。这操作,是不是比杭州的房价还让人看不懂?
老板后来解释说,来这“上班”的人,情况还挺复杂。
少数是真不想上班的,来了拍个工位照片,往家人群里一发,证明“妈,我真在上班呢!”,扭头就溜了。这叫啥?这叫“职场行为艺术”,花钱买个“心安理得”。
但大多数,可都是实打实的“打工人”——要么是刚离职,暂时没找到下家,家里催得紧,得有个“根据地”;要么是自由职业者、小老板,家里太吵,咖啡馆又贵又嘈杂,这里几十块一天,环境安静,网速还快,性价比高到离谱!
最绝的是,还有人经常加班到深夜!你说,花钱“上班”,还主动加班?这“班瘾”比真上班还大!
一是定义层:它不是真工作,是花钱买个“职场身份外壳”和“专业环境容器”。就像租了个“高级充电宝”,给身心找个“临时停靠港”。
二是应用层:场景太精准!躲催就业的、过渡期的、需要安静办公的、甚至想体验“被管理感”的,都能在这里找到“解决方案”。比在家穿睡衣强,比去咖啡馆装模作样省心。
三是社会层:它像面镜子,照出了职场人的“身份焦虑”和“环境刚需”。当“上班”本身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或心理负担时,花钱“假装”反而成了最务实的“解压阀”和“缓冲垫”。
这事,不光杭州有。你放眼全球,日本有“一人卡拉OK包厢”,让人躲进去嚎两嗓子解压;欧美有“共享办公舱”,花几块钱买一小时私密空间。
本质上,都是在解决现代人“独处需求”和“社会身份”之间的矛盾。
杭州这家“假装公司”,算是把“第三空间”玩出了新高度——它不仅提供物理空间,还打包附赠了“职场人设”这个虚拟产品!你说,这算不算一种另类的“消费升级”?
有人说:“这不就是高级版的‘自习室’吗?人家老板聪明,抓住了‘假装’这个噱头,流量哗哗的!”——话说回来,这老板商业嗅觉确实灵。
也有人感慨:“想想河北邢台那个奖小米SU7的玩具厂老板,人家是用真金白银留住人心;这家是收钱提供‘情绪价值’,一个给‘里子’,一个给‘面子’,都算把人琢磨透了!”——这对比,一下子也把职场生态都说透了!
他没把这当慈善,而是正经生意:
一是身份标签:小型创业者,深谙“情绪经济”和“空间租赁”的生意经。
二是核心成就:两个月精准定位需求,吸引三四十付费用户,实现400平米场地的高效利用(比很多空置的共享办公强多了)。
三是观点立场:他早已看透了“职场形式主义”的荒诞性,也抓住了“环境刚需”的真实性。用商业手段,把“假装”变成了“刚需服务”,把“痛点”变成了“盈利点”。这脑子,不去搞互联网都可惜了!
一边是年轻人用钱买“身份认同”,躲开家人的“关心”和职场的“内卷”;一边是老板精准收割“情绪价值”,把“荒诞”做成“刚需”。
它像一面哈哈镜,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焦虑——对工作的焦虑,对身份的焦虑,对“存在感”的焦虑。
但换个角度想,它也提供了一种务实的“缓冲”。在找不到方向时,有个地方能让你“假装”在轨道上;在需要专注时,有个地方能让你“假装”在职场里。
这几十块钱,买的可能不只是个工位,而是一份暂时的“心安”,一个喘息的“港湾”。
说到底,一个能让“假装上班”都成为生意的时代,或许比一个连“假装”都不允许的时代,多了一点可怜又可贵的“自由”。
这“假装公司”的存在,比那些只会画饼、克扣奖励的“真公司”,可能更懂一点“人心”。你说呢?
声明: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