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,长沙一家共享办公空间推出“日租20元工位”服务意外爆火——使用者不是创业者也不是自由职业者,而是一群穿着西装打卡、却根本不需要工作的年轻人。他们在此“上班”短则一周,长则半年,只为对家人维持“我在正常工作”的假象。
上午9点,25岁的李伟(化名)准时走进长沙雨花区某共享办公空间。他打开电脑看似处理工作,实际在投简历;中午吃25元的套餐,下午参加虚构的“线上会议”——这一切表演,每月成本600元。
运营者透露
:
目前长期租用者达37人,包括: 被裁员隐瞒家人的前互联网员工考公三年失败的985毕业生不愿回老县城的中青年待业者典型日程表:
7:30 假装出门通勤 9:00 工位刷招聘网站 11:30 录制假会议视频发家庭群 15:00 参加免费创业沙龙蹭人脉 18:30 带同事赠品回家“证明工作”▪️ 青年失业率曲线
:
16-24岁群体调查失业率仍高于12%(2024年8月国家统计局数据)
▪️ 结构性错配:
长沙高校应届生数量年均10万+,头部企业岗位供给仅1.2万个
▪️ 隐形待业大军:
智联调研显示,35%失业者选择对家人隐瞒,平均隐瞒时长7.2个月心理学家解读
(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王教授):
“这是代际认知撕裂的产物——父辈认为‘只要努力就有工作’,年轻人却面临‘努力也不一定有回报’的现实。”批判声浪
:
“当代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”(某企业HR访谈)
“用谎言维持尊严最终会反噬”(微博热门评论)现实辩护:
“说真话父母会突发高血压”(28岁待业者访谈)“面试被问空窗期根本没法解释”(前教培行业项目经理)“比躺家里抑郁焦虑进步多了”(心理咨询师案例记录)教育断层
:
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(某文科生考取12个证书仍找不到工作)
中年危机前置:
35岁门槛蔓延到28岁(互联网公司普遍优化28岁以上基层员工)
户籍捆绑福利:
失业金领取需主动办理失业登记,很多人为保“应届生身份”不敢登记日本“网络咖难民”:月付3万日元包隔间+饮料,隐藏失业现状
韩国考试院族:4㎡空间备考公务员数年,家人以为已在首尔就业
美国“车库创业者”:中年失业后假装去车库上班,实则在找零工文化差异
:
东亚地区对“正式工作”的执念显著高于欧美(剑桥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)✅ 企业端
:
放宽年龄限制(胖东来招聘取消35岁限制后效率提升22%)
✅ 家庭端:
建立弹性成功观(广州家庭推出“待业支持基金”替代批判)
✅ 政策端:
设立“职业过渡驿站”(成都试点免费技能培训+临时社保接续)
✅ 个人端:
发展“π型技能”(上海34岁程序员失业期间考取潜水教练证转型)深度思考
:
当假装上班成为策略性生存智慧,折射的不是个人的道德瑕疵,而是社会容错机制的失效。与其谴责这些“演员”,不如共同搭建一个允许暂停、允许转弯的人生舞台——毕竟,今天批判他们的中年人,或许明天就会成为剧情的主角。你身边有“假装上班”的人吗?如何看待这种选择?欢迎在评论区理性讨论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