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天倒贴30块上班,这届年轻人图什么?
杭州滨江冒出的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,让失业族花钱买工位,老板陈英健两个月收了40多个“付费打工人”,有人当临时避难所,有人真找到出路。

这哪是智商税?
明明是打工人最后的体面。
查了下全国行情,北京798有家“共享工位”月租1500,上海人民广场的联合办公区按小时收费。
但杭州这家直接定位成“职场体验馆”,30块钱连电脑带工位还包空调,比星巴克蹲一天还便宜。
关键是有真人同事演戏——隔壁工位改简历的可能是真HR,会议室打电话的或许藏着带货主播,这沉浸式职场氛围,比家里躺着焦虑强多了。
小红书上搜“假装上班”词条,3.8万篇笔记里藏着多少中年失业不敢回家的故事?
有博主自曝假装通勤两年,白天在图书馆考证,晚上装加班吃便利店。
杭州这家公司最绝的是给“员工”发工作证,还能定制工牌拍照发朋友圈。
老板陈英健说有个大哥每天准时打卡,三个月后真跳槽去临平工厂当了主管,走之前把工牌裱起来留念。
专家跳出来说这是新型“精神安慰剂”,我倒觉得比某些付费实习靠谱。
至少明码标价不画饼,花30块买的不只是座位,是维持生活秩序感。
见过凌晨四点的滨江吗?
有人在这里直播到半夜,靠公司WiFi省下流量钱;创业失败的90后凌晨改PPT,蹭完最后半小时免费电费。
老板那些温州小吃、蜂蜜水代理项目,听着像微商套路,但真让贵阳小伙月入过万了。
听说最近开始有人带着父母来参观办公室,演完孝顺员工再偷偷继续考公。
这种黑色幽默式的生存智慧,人社部该发个创意民生奖。
比起某些收费两万保就业的野鸡机构,30块日租的遮羞布,至少让失业者喘气时不至于太狼狈。
刷到这个新闻真破防了。
去年被裁员瞒着家里,每天在咖啡馆假装上班,两个月花了三千多。
要是早点知道这种公司,至少能省一半钱。
现在看那些工位照片,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宁愿倒贴也要维持上班幻觉——断缴的社保可以补,断裂的生活节奏补不回来。
海淀某大厂离职的兄弟说,他们圈子里现在流行“职场过渡仓”,专门收留失业的35+程序员。
深圳更绝,有公司开发出虚拟办公室APP,能选背景音效和同事模型。
这魔幻现实照进杭州滨江的写字楼,打工人花钱买工位,老板靠收租做猎头,谁敢说这不是数字经济新风口?
刷到陈老板那句“让假装上班变成真上班”,突然想起《甲方乙方》里的好梦一日游。
二十年前花钱买梦,二十年后花钱买工位,这届年轻人连逃避现实都逃得这么努力。
下次经过浦沿地铁站,得去那个神奇工位坐坐,至少能对着窗外钱塘江发发呆——假装自己在为上市敲钟做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