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假装上班”成生意:30元租个工位,背后是多少人的生存困局?
杭州一间400平米的办公室里,三十几个工位坐得满满当当。键盘敲击声、打印机运作声此起彼伏,乍看与普通职场无异——但这里的“员工”不仅没有工资,每天还要向老板支付30元。
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,这个听起来像段子的机构,开业两个月就迎来40多位“付费打工者”。有人花50元拍张工位照发家族群,有人包月租下座位写简历,更有宝妈坦言:“比起每天通勤两小时挣5800,这里更像给人生按下暂停键。”

一场荒诞生意:从闲置场地到“职场缓冲带”
陈英健从未想过自己会成“假装上班”的创始人。这位连续创业者看着手中闲置的办公场地,被刚毕业的合伙人小储一句话点醒:“现在多少人失业不敢告诉家人?咱们不如出租职场氛围。”
30元一天,包工位、Wi-Fi、空调,加10元还能吃份简餐。没有打卡要求,允许“摸鱼”刷手机,甚至能借用会议室应付视频面试——这样的“服务套餐”,在杭州火了。与此同时,温州蔡先生的类似机构刚开放,就收到超100条咨询,10余人直接签了长期合约。
用户画像比想象中复杂:失业半年的程序员在这里假装“正常上班”,避免父母每天的催问;自由设计师小傅放弃25元一杯的咖啡馆,觉得“30元能享受到打印和安静环境,值”;还有位宝妈算过账:之前的工作扣除通勤成本只剩4000,不如在这里备考证书,“至少精神不内耗”。
为何要为“上班”买单?三类人的无奈算计
在“假装上班”的世界里,每个付费者都有本难念的经。
“演给家人看”的戏码最常见。一位用户坦言,父亲刚做完心脏手术,绝不能让他知道自己失业。他每周来两次,拍够一周的“工作餐照片”存在手机里,“50元买个心安,总比家庭矛盾划算”。
需要“职场仪式感”的过渡者构成主力。待业青年小林在这里保持朝九晚五的作息,“穿着西装投简历,比在家穿着睡衣更有动力”。自由职业者则把这里当低成本据点,毕竟传统共享办公月租动辄数千,而这里按天计费的灵活性,刚好适配不稳定的工作节奏。
最令人唏嘘的是逃避低质就业的“清醒者”。高景瀚曾在一家公司做行政,每天通勤4小时,月薪5800元。“扣除地铁费和午饭,等于白干两小时。”如今她在“假装上班公司”备考会计证,“至少时间是自己的”。
争议背后:是创新还是时代的悲哀?
支持者觉得这是“人性的缓冲垫”。心理学专家认为,维持社会角色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,“假装上班”本质是用最低成本避免身份崩塌。就像自习室解决学习氛围问题,这类空间填补了“职场空窗期”的需求空白。
质疑声也从未停歇。“这是在鼓励自欺欺人!”有网友尖锐指出,30元一天的消费门槛,本就把最需要帮助的底层失业者挡在门外。更有人算过账:杭州400平米场地月租至少3万,按每天接待30人算,月收入仅2.7万,“连成本都覆盖不了,注定是昙花一现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衍生的灰色地带。成都、上海已出现类似机构,不仅提供工位,还能“代缴社保”“开具虚假在职证明”。当“假装”开始渗透到信用层面,荒诞就可能变成危险。
从“假装”到真实:我们需要怎样的生存空间?
如今,“假装上班”的版图还在扩张。二三线城市陆续出现模仿者,有人甚至推出“高端套餐”——提供西装租赁和“老板巡视”服务,让戏码更逼真。
但热闹背后,更该追问的是: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需要靠“假装”活着?当社会容错率低到“失业=失败”,当家庭压力大到必须用谎言维系,30元的工位费,买的或许不是场地,而是片刻喘息的权利。
学者张一力的话发人深省:“真正的进步,不是‘假装上班公司’越开越多,而是有一天,人们敢坦然说‘我现在没工作,但在好好生活’。”
或许那时,这场关于“假装上班”的荒诞剧,才能真正谢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