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柳州人朋友圈疯传“假装上班公司”广告,失业兄弟每天花几十块就能租工位、蹭空调装白领,结果被扒是新媒体公司引流段子。
这波营销看似荒诞,却扎中上亿失业者的脆弱神经——失业装上班,早已成为成年人最后的体面。

视频里整齐的工位和微波炉冰箱都是真的,唯独“假装上班”服务是虚构。
公司负责人承认从成都南京抄的创意,本想给直播带货引流量,没想到戳破失业者的心理防线。
北上广深确实存在真实版“职场避难所”,深圳科兴科学园就有共享工位按小时出租,程序员们带着降薪通知和裁员协议,在陌生人堆里默默改简历。
上海黄浦区某共享办公区甚至提供“老板剧本杀”,失业者每天花88元就能坐进独立办公室打电话演戏。
失业焦虑催生的畸形产业背后,是赤裸裸的数据压迫。
国家统计局6月份数据显示,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9.6小时创新高,工作时长与失业率呈现诡异正相关。
广西二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5.3%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柳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,汽车产业链震荡让中年人再就业格外艰难。
网友@龙城车工 晒出聊天记录,42岁的他连续半年早出晚归假装上班,实际在图书馆刷招聘网站,直到收到妻子转发的“柳州某实”视频才破防。
心理医生说的“478呼吸法”治标不治本,真正窒息感来自银行卡余额和家庭群@全体成员。
南宁人才市场门口的奶茶店老板发现,工作日下午总有三件套的中年男人点最便宜的柠檬水,一坐四小时——他们甚至舍不得租共享工位。
柳州某职业介绍所偷偷开辟“面试候场区”,墙上贴着“您已进入监控范围请保持职场状态”的提示,结果意外成为装上班圣地。
当失业成为不能说的秘密,写字楼电梯里相遇的西装革履打工人,说不定都是刷卡演戏的同行。
南京某共享办公区出现过黑色幽默:两位假装拜访客户的失业者,硬生生在会议室对着空PPT聊了两小时项目合作。
这届中年人不是放不下身段送外卖,是放不下父母妻儿眼里的光。
就像柳州那个被拆穿的段子,戳破的是成年人最后那层窗户纸——你可以接受自己失业,却受不了全家人跟着承认这个社会不需要你了。
这公司太会抓痛点了,建议直接转型做真业务,绝对比直播带货赚。
柳州满大街的瑞幸咖啡里,十个笔记本八个在刷招聘网站,剩下两个在假装写方案。
装上班的人其实比真上班的还累,至少我们加班能理直气壮发朋友圈。
上次在图书馆看见个大哥用Excel表格画了三个月像素画,硬说是大数据分析。
说别人自欺欺人的,怕是没经历过投两百份简历石沉大海的绝望。
现在连星巴克都开始赶长期占座的了,失业者总得找个地方存放尊严吧?
最惨的是视频评论区,有人当真问怎么缴费,有人趁机打广告招刷单兼职。
这年头连假装上班都有中间商赚差价,魔幻现实算是玩明白了。
看完赶紧给我妈转了个“公司最近特忙”的表情包,四十度高温假装去上班,实际在公园长椅喂蚊子。
谁还不是个奥斯卡影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