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班赚钱天经地义,现在上班竟然还得倒贴钱,就这样还能让人抢破头。
杭州的一家“假装上班”公司火了,员工每天来打卡,倒给公司30块。
更离谱的是,来的人里有程序员、设计师,各行各业的人都有,他们有本事,有技术,找一个正经公司不好吗,为什么甘愿自己掏钱上班,这群人到底在疯什么?
2025年7月,杭州一家名为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的机构突然走红网络,这家公司提供独特的“付费上班”服务,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。
信息来源:环球网2025-07-31——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火了,付费上班靠谱吗?律师提醒
其收费标准为每天30元,就能让顾客体验“朝九晚五”的职场生活。
公司老板陈英健透露,公司成立的灵感来源于“一号员工”小储。
小储刚毕业时没找到工作,打算创业,他回想起在学校时和同学开的玩笑——成立一家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专门为暂时失业的人提供付费上班的机会。
之后小储将这个想法写成商业计划书,在创业群结识陈英健后,两人一拍即合,很快将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开办起来。
公司位于浦沿地铁站附近的金盛科创大厦,拥有4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,内部设施齐全,不仅设有“员工”工位、会议室、接待室,还配备了设备齐全的直播间,看起来和普通公司并无二致。
自开业两个月以来,已经有三四十人前来“上班”。
前来这家公司“假装上班”的人形形色色,需求各不相同。
少数人确实不想工作,只是过来拍张照片发给家人,证明自己在上班,随后支付50元便离开。
而大多数人则是暂时处于失业状态,或是需要一个办公场地。
小红书博主朱小姐就是租用办公场地的一员,她曾在电商公司上班,副业在小红书卖东西,随着副业越来越好,她辞职回家专职经营。
但在家办公效率很低,偶然看到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觉得租金便宜,还能营造良好的办公氛围,便前来体验。
经过半个多月的“朝九晚五”,朱小姐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,还能与其他创业者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,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方向。
还有像小彭这样的人,他大学学的检测专业,毕业后在当地检测公司工作,因薪资低辞职来到浙江创业,起初做酒水线上生意,为寻找临时办公场地来到这家公司。
但酒水生意利润微薄,陷入迷茫时,老板陈英健发现他的情绪变化,主动交流分析项目失败原因,并带着他一起工作,如今小彭月薪已达五位数。
事实上,杭州这家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并非个例。
在全国范围内,已有多家类似公司出现,企查查信息显示,仅今年以来,就有多家“假装上班”“不想上班”公司注册成立,分布在济南、武汉、北京等多个城市。
此外,广州、秦皇岛、北京等地的公司已申请多枚“假装上班”商标,国际分类涵盖教育娱乐、金融物管、广告销售等多个领域。
北京的“假装上班无限公司”老板朱大哥今年37岁,他开设公司的原因是看到当地失业人口增多。
他在社交账号发布“招聘视频”,表示单身、考研、创业、失业待业等人群都可入职。
公司内部办公区域宽敞整洁,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7点开门,上班时间可自由选择。
公司还设有娱乐区、茶室、游戏区和直播间,工位旁提供山姆会员店的进口零食,冰箱里的雪糕也不限量供应,有时还会提供午餐。
此外,公司为自由职业者提供剪映、美图秀秀等软件会员,大疆、摄影机、专业麦克风等设备也可免费借用,还提供直播教学服务。
目前,该公司已招到20多个固定员工,朱老板计划在北京再开两家分店。
在成都武侯区,有一家面积约40平米的“假装上班公司”,摆放着10张桌椅,配备饮水机、黑板等设备。
公司运营者阿俊表示,公司主要是线上业务,两年前租下这个工作室作为注册地址,看到“假装上班公司”在网络走红后,便在各大平台发布信息,希望通过出租场地节省房租。
之后,陆续有大学生和找工作的人前来咨询。
阿俊强调,公司为规避风险,不提供劳务合同,但会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服务,他认为这种模式与共享办公室类似,都是对空间的多渠道经营利用,以实现收益最大化。
随着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走红,质疑声也随之而来,许多人对这种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可持续性表示怀疑。
有人质疑此类公司没有实际业务,是如何注册成功的,是否存在欺诈行为。
还有人认为,将失业的窘迫明码标价,是在收割年轻人的焦虑,难以长久经营。
实际情况也正如部分人所料,并非所有“假装上班公司”都能持续经营,国是直通车探访发现,一些相关机构已经开始转型。
信息来源:央广网2025-05-22——“假装上班”是门靠谱的买卖吗?
北京房山某机构负责人郑先生称,房山门店因客源不足,已转向大学生自习室和直播培训业务,亦庄新开的店则尝试通过工位租赁加创业合作模式寻求突破。
他表示现在来咨询的人确实不少,可真正签约的没几个,而且这些客户大多是自由职业者,他们只是短期内需要个办公的地方,并不是那种丢了工作、特意来 “假装上班” 的人。
而且,我们实地去看了看,发现社交平台上炒得很火的 “模拟领导巡查”“体验职场摸鱼” 这些服务,其实根本就没有。
北京朝阳区一家相关机构的负责人也表示,来这儿的顾客大多是真有办公需求的,大家都在认真做事,并不是来这装样子上班的。
此外,部分平台宣称的“代缴社保”“伪造实习证明”“制造工资流水”等服务,已涉嫌违法。
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邱跃指出,这些行为违反《社会保险法》《劳动合同法》,场地提供者还需承担安全保障义务,一旦发生纠纷可能面临法律追责。
同时,邱跃特意提醒求职者,不要因隐瞒失业而参与伪造文件,否则可能承担违约责任,还要警惕以“职场互助”为名的诈骗、传销等犯罪活动,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
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出现,是因为就业竞争激烈,失业人数增加,许多人面临着就业压力。
对于失业者而言,他们不仅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,还要面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。
“假装上班公司”的存在,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心理缓冲地带,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表面的“体面”,缓解内心的焦虑。
对于一些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来说,“假装上班公司”提供的办公场地和氛围,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,促进交流合作。
然而,这种公司的出现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过渡和补充,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。
要真正缓解就业压力,还需要政府、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,出台更多促进就业的政策,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,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。
同时,人们也需要调整就业观念,积极适应市场变化,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就业和创业。
“假装上班公司”这一新兴现象,值得我们深入思考,从中探寻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。